清代末期,不少學者、文人尤其是
桐城派作家,在學術研究和創作實踐中,都相繼得到了著名文獻收藏家、鑒賞家蕭穆的熱情贊助,大力支持。用今天的話來說,蕭穆稱得上是這些文人的“后勤部長”。
蕭穆(1835-1904),字敬孚,桐城東鄉人(今屬樅陽會宮)。他勤奮好學,博覽群書,早年即為曾國藩賞識,薦他入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譯館供職,居館長達二十余年。他生活簡樸,將所得俸薪,幾乎全部用于購書。海內名家著作及鄉邦文獻,只要能夠買到,他都千方百計地購買,不惜代價。對于不同的版本,他均親自認真???,考訂異同,所?!豆盼霓o類篡》一書,為一時版本之冠。
尤為可貴的是,他的大量藏書,既不是為自己獨家享用,更不是用來裝潢門面,附庸風雅,而是對外敞開,為從事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的土子,提供方面,玉成其美。從中獲益最多的要數桐城派文人了。以下數例,足可證明。
清代文壇,受桐城派文風的影響和推動,散文創作,十分活躍,名家名作,層出不窮,蔚為大觀。長沙王先謙決心繼姚鼐之后,廣集海內名作,按桐城文派的選材要求,輯成一部《續古文辭類纂》。以展示有清一代的文人風采。但這是一項極為艱巨的工程,沒有同仁的熱心幫助,談何容易。首先向王先謙伸出援助之手的便是蕭穆。他力贊此舉,全力支持,先后給王先謙提供五百多種文獻史料,并幫助論列,供其參考。因而使王先謙得心應手,如愿以償。這部巨著的問世,受到了士林普遍關注,奉為“必讀之書”。
同里馬其昶,早在光緒初年,即醞釀{桐城耆舊傳》一書的寫作。他要為桐城在明、清兩代涌現出來的魁儒、碩士,名卿、賢宰,社會賢達以及具有影響的所謂“忠孝節義”操守的人立傳存史,以反映桐城在明清之際得天獨厚,久盛不衰的“人文景觀”。要完成這部時間跨度五百余年、涉及傳主九百余人的宏篇巨著,必須占有大量的文獻史料(包括墓表、碑文、譜牒等)。關鍵時刻,又是蕭穆率先給予熱情贊助,他不僅為馬其昶提供了大量珍貴文獻,還無私地奉獻出自己輯纂的《桐城文征》、《桐城耆舊傳狀碑志匯編》,并說:“這些當為你所用。”馬其昶從中獲益頗多,經過廣征博采,多方努力,終于在光緒末年成書出版。此時蕭穆已謝世多年,馬其昶為表示對這位鄉賢的敬意,特補寫了他的傳記,附于卷尾。
《桐城耆舊傳》的問世,受到學者的高度評價,認為它不僅集中地反映了桐城一方的人文歷史,明、清兩代的學術風氣,盛衰得失,也從中可見一斑,是一部極具研究價值的鄉邦文獻。
蕭穆也是桐城派文人之一。他長于經史,精于考證,言及掌故,如數家珍,一時名流多樂與交游。遵義黎庶昌,出使日本,請他作幕僚,與之同行。在日本期間,他發現有幾十種我國唐、宋時期的稀有古籍版本流落至此,深為惋惜。力助黎庶昌購回,日本方面不許可,只好用暫時借閱的辦法帶回使館,日夜仿刻,輯成《古逸叢書》,使稀有古籍得以不泯。其時有不少日本人精于漢學,與中國人打交道時,往往有意竟質疑難,以資炫耀。蕭穆每遇這種情況,不僅對答如流,而且究其原委,析其異同,使日本人瞠目結舌,低首服輸,從而捍衛了祖國的尊嚴。 (汪福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