楹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,
桐城文化燦爛,楹聯創作異彩紛呈,高手如云,而其中的佼佼者莫過于吳汝綸。
吳汝綸著述宏豐,且擅長楹聯創作,題材廣泛,內容豐富,風格持重?;蝾}聯攬勝,頌祖國河山之美;或借聯抒懷,嘆崎嶇世路之艱;或懸聯自警,嚴守為官清正;或制聯重教,勉勵后輩成才……皆能做到情隨景出,景解人意,具有較高的美學欣賞價值。
桐城素來文風熾盛,社會生活亦受其影響滲透。舊時男婚女嫁,盛行轎聯,即為此例。轎聯多由男方出上聯,女方對下聯,爭奇斗巧,諧趣天成。但常例男方出上聯必備下聯,以防絕對或女方不便應對時啟用。同治三年(1864),吳汝綸與同里汪姓姑娘喜結連理,就曾親撰一轎聯:
十三經,甘四史,十載寒窗,未脫得那領藍衫,愧把白身偕綠鬢;
甲子年,癸酉月,甲戌良辰,且牽著這條紅線,行看黃榜點朱衣。
上聯訴說自己寒窗苦讀,博覽群書,但功名未就,實在愧對伉儷佳人的隱隱衷情;下聯點明佳期良辰,得遇知己,定能好風憑借、蟾宮折桂的青云之志。謙遜中不乏矜持,愛慕中又飽含著希冀。對仗工整,用字奇險,實為一副莊諧有度、情趣盎然的力作。果然,他婚后不為兒女情長所累,刻苦攻讀,翌年得中進士,并在后來事業有成。
吳汝綸與李鴻章關系密切。李鴻章編練淮軍,吳汝綸曾為保定淮軍公所撰寫過不少楹聯,其中有一副“總祠”聯氣勢非凡:
生為人杰,沒乃鬼雄,浩氣拱神京三光爭曜;
白骨成灰,丹心不死,義聲與淮水萬古長流。
咸豐十一年(1861年),李鴻章編練淮軍,先后參與了鎮壓太平天國革命和捻軍起義,是清末反動勢力中一個重要的武裝政治集團。但是,太平天國革命和捻軍起義失敗后,淮軍亦曾參加了光緒十年(1884)的中法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,抗擊了外強的侵略,涌現了像海軍將領丁汝昌那樣力戰不降、自殺殉國的英雄人物。此聯借南宋女詞人李清照頌揚項羽的詩意,謳歌了那些不惜殞身捐軀的將士生為人杰、死亦鬼雄的英雄氣概,使人感受到一種悲壯之氣、陽剛之美。
吳汝綸晚年看到國運維艱,深感“吾國舊學,實不敷用”,“非有實在本領,不足與外人相抵”。(《桐城學堂招考說帖》)于是寄培養國家棟材于新式教育。光緒二十八年(1902),他從日本考察回國后,力排眾議,創辦桐城學堂。為勉勵學子,曾親題“勉成國器”匾額一方和對聯一副:
后十百年
人才奮興,胚胎于此;
合東西國學問精粹,陶冶而成。
上聯指明為謀天下人才,施之一鄉的辦學目的;下聯提倡中西合璧陶冶錘煉的教學方法和內容。此聯是桐城學堂的辦學宗旨,也是師生們的座右銘。吳汝綸先生高瞻遠矚,大度包容,真可謂用心良苦!
吳汝綸的楹聯既長于敘事說理,亦善于寫景抒情,游蹤所及,輒有聯存,其中以題金陵湖廣會館聯最佳:
泛洞庭湖八百里秋波,掛席來游,三楚風濤攜袖底;
邀太白樓一千年明月,憑欄遠眺,六朝煙景落樽前。
上聯寫實,交待游覽時間和游蹤,抒發了那種關注時勢、攜覽風濤的豪邁氣概;下聯懷古,借明月煙景,發興亡之嘆,表達了那種憂國憂民的內心情懷。全聯縱橫萬里,上下千年,現實與歷史交織,風物與情感相融,朗闊恢宏,深邃含蓄。舊時會館,多為同鄉或同業在大都市中的聚會寄寓之所,往來多為一方豪杰、一業精英。此聯題于金陵湖廣會館,應該也是代一方豪杰精英抒懷,更顯得貼切恰當,自然天成。
在吳汝綸的楹聯作品中,尤以挽聯居多。所挽者上及相國夫人,下至平民儒士。其中挽劉銘傳一聯堪為上乘:
是淮軍杰出奇才,龍性難馴,休沐輒手黃石約;
與國家規宏大業,芻言謬采,入朝曾草皂囊封。
劉銘傳,字省三,安徽合肥人,淮軍將領。光緒十年(1884)督辦臺灣軍務,抗擊法軍八個月。后任臺灣巡撫,任內,曾開辦鐵路、煤礦,光緒二十一年逝世。上聯用西漢張良曾遇隱士黃石得授《太史兵法》之典,盛贊他苦研軍事、功勛卓著的將才;下聯用東漢蔡邕給皇帝上書“以皂囊封上”(《后漢書?蔡邕傳》)之事,褒獎他關心國事、勤政善諫的政績。這副挽聯對于文治武功咸集一身的劉銘傳是頗為貼切的。
劉銘傳畢竟是叱咤風云的人物,因此挽聯也帶有淮軍公館總詞聯的陽剛之氣,但吳汝綸所作的挽聯也并非都是這種風格,其中婉約陰柔的也不少,如挽姚瑩夫人一聯即可為代表:
少侍當代儒宗,足跡所經,東極日出,西極日入;
老作一家福蔭,膝前之愛,既有文予,又有文孫。
姚瑩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,曾赴任臺灣兵備道,在鴉片戰爭中,運籌帷幄,英勇地抗擊了英軍對臺灣的入侵。但遭投降派誣陷,以“冒功”罪入獄,后貶西藏。其子姚慕庭,孫姚永樸、姚永概皆為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。上聯即寫姚瑩夫人隨夫輾轉東西,患難與共的賢妻品德;下聯贊其惠施春暉,使得子孫皆有文名的慈母風范。對這樣的賢妻良母,挽以此聯,恰如其分。
吳汝綸到日本考察教育,曾聘請熊本縣早川東明(新次郎)先生來桐城任教,他是來安徽省任教的最早外籍友好人士之一。吳汝綸逝世后,他曾作挽聯一副:“六十老翁,毅然赴東海遨游,學界破天荒,為支那教育,獨開生面;二百年來,默焉數南州物望,耆儒世不出,桐城古文振,更屑人一。”這副挽聯可以說是對吳汝綸先生一生最全面中肯的評價。 (潘忠榮)